宏韵中医
020-62875366
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今日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养生做好这六点
来源:宏韵中医   发布时间:2023-04-16

  4月5日,迎来清明节气。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奠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的风俗,后逐渐演变成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高菊涧《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清明节气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前后,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缅怀先人。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历书》记载:“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岁时百问》中也提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含有上清下明之意,即天空清大地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清明三候


  清明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牡丹华;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说,清明节气之后五日,阳气逐渐升发,白桐花开始绽放;再五日,田野里地下的田鼠像鹌鹑似的,开始在田地里奔竞觅食,牡丹花也开始开放;又五日,雨后的天空则常常可以见到彩虹,这是因为阴阳之气交会,阳光从薄薄的云层或雨雾中穿出而形成的。


  清明习俗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气除了讲究祭祖扫墓、禁火寒食外,还有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插柳、拔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这其实也跟中医养生密切相关。


  因为清明时节,天气明朗,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一派万物欣荣、清洁明净的美好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此时也是人体肌肤腠理得以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得以润濡的时候。


  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顺应春气,扶助正气,升发阳气,为被缅怀故人的伤感情怀笼罩着的清明时节增添一份赏春的轻快气氛,以调节心情,舒畅情志,保证积极愉悦的生活态度。


  祭拜与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行清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行清与踏青有所不同,行清是一族人一起约定一天扫墓,这个习俗大多数见于广东地区。


  吃清明粄


  清明粄属于药膳一类,是由各种可供食用的青草药制作成的,常见的草药有艾叶、鸡矢藤、麻叶等,主要见于广东的客家风俗文化。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蹴鞠


  蹴鞠即现在的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清明气温明显回暖,此时,也是增加运动量的大好时机。此时,不但是踢足球,其他运动如篮球、羽毛球、跑步、体操等均是良好的运动方式。运动量增大,有助于促进气血的运行,使人精力充沛。


  吃冷食


  清明节又称为寒食节,至今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例如山东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吃了眼睛明亮。其他地方如莱阳、招远、长岛等地也有清明吃冷食的习俗。


  从养生的角度看,清明吃冷食对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有帮助。由于阳气不断升发,到清明节气容易出现肝气偏旺而阴气不足的情况,属于阴虚体质的人群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等不适。


  此时寒食有助于防止肝气升发太过而导致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不适。


  另一方面,由于过去一个冬天阳气潜伏、进补等容易使身体有积热,在阳气升发过程中容易出现积热上攻,引起口苦,心烦等不适,此时寒食,也有助于平调寒热,消积热。


  清明养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清明时期气候特点及情绪变化的真实写照。清明期间气候潮湿,常有小雨,再加上祭祖扫墓,难免忧伤,情怀不畅。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结伤肝,湿阻脾胃,湿困滞气。潮湿、忧伤均会伤人,容易引起人体不适,甚至发生疾病。所以,调肝健脾、舒畅情志、行气化湿是清明时期养生调理的重点。


  01


  情志养生:适当宣泄


  因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人们在此节气里多容易产生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难免念物思人、悲伤落泪。


  但此时不要以“有泪轻弹”为羞耻。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可以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缓解机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能减轻疼痛。


  而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既可促进亲人间情感交流的同时,又有助于顺应时节,抒发肝气,开阔心境。所以无须掩饰,情到悲时,则适度宣泄,以调理情志。


  此外,清明期间容易出现肝气偏旺,精神调养上要保持心情舒畅开朗,切忌遇事着急,甚至动肝火。可以听音乐、钓鱼或春游等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


  02


  起居养生:防寒防湿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天气明显回暖,但是仍然会有寒潮,而且雨水增多,湿气加重。平时脾虚或痰湿体质、体弱的人群容易受寒或生湿,例如老人家,易出现关节疼痛等病症,脾虚或痰湿体质的人群容易出现腹胀,更要做好保暖防湿的保健,例如早晚天气凉时增加外套,出门带伞莫淋雨等。


  03


  运动养生:升发阳气


  清明时节,天气明朗,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一派万物欣荣、清洁明净的美好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此时也是人体肌肤腠理得以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得以润濡的时候。


  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顺应春气,扶助正气,升发阳气,为被缅怀故人的伤感情怀笼罩着的清明时节增添一份赏春的轻快气氛,以调节心情,舒畅情志,保证积极愉悦的生活态度。


  需注意的是,春季运动不宜过剧过大,特别是踏青登山应量力而行,以免运动过度, 汗出过多,气随汗泄,反而耗伤身体。


  04


  饮食养生:健脾祛湿


  清明正是一年中最潮湿的梅雨时期,南方地区更是经常湿雾笼罩,衣服难干。


  此时湿气萦绕,胶着难散,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人们常感体倦疲乏,头重昏朦,食欲欠佳,甚至大便溏泄。湿邪困阻,湿郁气滞,首选藿香、陈皮煎水内服,有芳香化湿,行气消滞功效。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此时湿困脾胃,食欲欠佳,可适当进生姜、辣椒等辛温食物以助阳化湿,醒脾开胃。因为辛辣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胃酸分泌,增强食欲,所以“吃辣能下饭”正是这个道理。


  05


  穴位养生:升阳醒脑


  清明节容易遇到细雨潮湿的天气,阳气生发不利,则容易出现昏沉欲睡、无精打采的情况。要升阳醒脑,可以用天柱穴。


  穴名:头在高位、藏神明,故名天以指其位高、寓其重要;颈在头下,如柱支撑,该穴在颈部上端,与头最为相近,故名天柱。


  穴性: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有升阳气、清头目之功。


  中医学把头称为“清窍”,其需要阳气的濡养来保证正常功能活动。若阳气不能上达头部,则表现精神疲倦、频频打哈欠、注意力下降等症。


  膀胱经是人体阳气主要流动之处,且其循行路线“入络脑”,与颈后部相接。故刺激后颈部的天柱穴可直接引阳气上行、濡养清窍,使得我们头清目明、精神奕奕。


  取穴法:在后枕下取穴,位于后发际线上0.5寸,正中线旁开1.3寸(当我们前后活动头部时,可在后发际线中部可摸到凸起对称的两条肌肉,在这两条肌肉靠外侧凹陷处,发际线上0.5寸水平,即为天柱穴)。


  按摩法:指柔法与拿法配合,以手拇指及食指分别置于两边天柱穴,稍用力边按揉边向中间拿捏其局部肌肉,以微觉酸胀感为度。每次可按摩约5分钟,每日可行多次。


  艾灸法:也可用艾条熏灸,起到补益阳气、醒神明目的作用,适合用眼过度的人群。操作时注意艾条与皮肤距离约3-5cm,以局部皮肤觉得温和为度,每次操作约20分钟,每日行1次。操作时注意安全,避免烫伤皮肤或毛发!


  06


  防止旧病易复,远离发物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人体阳气升发的同时,也易引动体内伏邪,引起旧病复发,特别是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的发作。


  远离过敏源是预防过敏性疾病的首要措施,天气晴朗,阳光普照的时候,及时晾晒衣物、床褥也能杀灭致敏微生物,减少过敏症状的发生。


  在这段时间内,还要忌食虾、蟹、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发物”。中医认为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发毒助邪之品,容易引起旧病复发。


  此外,清明节气,天气渐暖而多雨,且忽晴忽雨,如此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


  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推荐食疗方


  淮山芡实扁豆排骨汤


  材料:淮山15克,芡实15克,北芪15克,白术10克,薏米15克,扁豆15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淮山、芡实、北芪、白术、排骨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陈皮莲子薏米水鸭汤


  材料:陈皮5克,莲子30克,薏米30克,淮山15克,生姜15克,水鸭肉250克。


  做法:水鸭肉洗净、斩件,薏米用锅炒至微黄,莲子去心洗净,淮山、陈皮、生姜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止泻,对于健脾湿重、大便稀溏者尤宜。


  藿香陈皮饮


  材料:藿香l0克,陈皮5克,糖适量。


  做法:藿香、陈皮放煲内,加水2碗,水煎片刻,去渣加糖,代茶饮。


  功效:芳香化湿、行气消滞,适用于体倦身重,脘腹滞满,舌苔白腻之人。


  疏肝健胃饮


  材料:青皮l0克,陈皮5克,生麦芽20克,糖适量。


  做法:青皮、陈皮、生麦芽放煲内,加水2碗,水煎片刻,去渣加糖,代茶饮。


  功效:疏肝理气、开胃消滞,适用于情绪不畅,脘腹胀闷,食欲欠佳之人。


  荠菜粥


  材料:新鲜荠菜250克(或干荠菜90克),粳米50-100克。


  做法:将荠菜洗干净切碎,与粳米同入锅内,加水500-800毫升左右,文火煮粥。早晚温服。


  功效:健脾祛湿,养肝排毒。


  菊花枸杞粥


  材料:鲜枸杞子100克(干品20克),菊花10克,粳米200克,猪肉末50克,豆豉汁、精盐、味精、麻油各适量。


  做法:将枸杞子拣洗干净备用。把粳米淘洗,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米粒开花,加入猪肉末、豆豉汁、枸杞子、菊花、精盐、味精、麻油,稍煮后便可食用。食时可调入红糖。


  功效:养肝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