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随着年龄增长,钙流失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今天,广州中医药大学专家和大家聊一下很多人都关注的补钙问题。
补钙就是补肾精吗?
有问:补钙=补肾精吗?
答:补钙是西医概念,补肾精是中医观念,两者是有某些共通处,但却不能完全对译。
西医补钙跟中医补肾精,二者的共性在于都能强骨。中医为了强骨,也会用到中药补肾精。但是,补钙和补肾精的概念,并不能直接对等。
因为双方都有各自的延伸,西医的补钙,除了对骨骼发育有好处,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益处。
从中医角度看,“肾藏精,精生髓”,补肾精有利于“髓”的化生。这里的“髓”,包括骨髓、脊髓、脑髓、牙髓。所以中医通过食材、药材来补肾精,可以强骨,但从“髓”的内涵看,实际并不限于强骨。更不用说,补肾精还有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及抗衰老等作用。
因此,单纯想要强骨,选择补钙或者补肾精都行,但并不代表这两个概念可以完全互译。
中医如何看待牛奶?
牛奶高钙且营养丰富,
为何有些中医人不太建议吃?
在解答上面这个问题前,想先和大家聊一下,如何养成一个相对全面看待问题的思路。
这牵涉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事实,一个是观点。由此可以演化出2种不同看事物的思路或方法。第一种是基于事实的观点,第二种是基于观点的事实。
这里用大家熟知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来解说。
如果几个盲人同时去摸象,每个盲人可能仅摸到大象的一个部分,比如大象的头、身、脚、尾巴,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聪明的人,不会急着认为自己摸到的部分就是完整的事实,而会通过收集其他事实(其他盲人给出的描述),在对事实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收集头、身、脚、尾巴的描述)以后,再推导出大象可能的整体形象。这是基于尽可能完整的事实去得出的观点。
第二种是基于观点的事实。当某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就认为大象长得像尾巴,同时听不进或不采纳其他人的描述,这就是为了印证自己观点而刻意挑选了部分事实。
不难看出,第一种“基于事实的观点”,更为客观可靠。
大家以后在网上看文章时,不妨也保持这种思考,想一下,这个观点是基于“大象的整体”,还是“大象的部分”。
● 回到“该如何看待牛奶跟奶制品?”这一议题。
牛奶作为中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其中对牛奶的表达是“微寒。主补虚羸,止渴下气。”
《千金要方·食治》补充其味“甘”,以后历代大部分本草均持牛乳“性微寒、味甘”的观点。这是历代医家验证所得,并有古籍记载的事实。
从西医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牛奶含钙量高、营养丰富,这也是事实,而且《名医别录》中“主补虚羸,止渴”也含类似观点。
问题来到了,“有些医生不建议吃”,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到底我自己能不能吃?
既然中、西医说的都是事实,那么,判断就很简单了——结合两个事实,根据实际情况来综合考量和分析。
从中医角度看,牛奶性微寒,这里,不妨作一下几种情况的假设:
假设1:如果你是寒性体质,长期吃寒凉的食物可能就会伤脾阳,伤了脾胃,就会影响消化功能。若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你吃再有营养的东西,可能吸收也不好,甚至积滞在体内,对健康无益。这样来看,牛奶虽然是营养价值高,但对寒性体质的人来说,该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不建议他们喝。
假设2:假如这个人是热性体质,吃点寒凉的东西,身体也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还可能有些纠偏作用,同时,西医讲的营养也能较好吸收。所以,他们喝牛奶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假设3:如果你是平和体质,不偏寒不偏热,适不适合喝牛奶?
这个应该跟进食量的关系更大。
假如你的饮用没有超过身体不耐受那个“度”,即未至于出现身体有寒凉的反应症状,那么,喝牛奶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掌握好饮用量就问题不大了。
这里就引出了另一个观点,现代医学称为——乳糖不耐受。
根据有关研究,亚洲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而欧洲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则较小。
乳糖不耐受的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喝完了牛奶以后就容易腹胀、拉肚子。
这种腹泻的情况,又跟中医所说的寒湿泄泻差不多。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如果从中医角度看,可能与体质偏性有关,也就是寒性体质的人,乳糖不耐受的概率估计会更高。
日本的调查表明,日本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还挺高的。有趣的是,相关研究测试还重点关注了“摄入量”的问题。比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假如他每天喝牛奶的量不高于200毫升,一般出现症状不多,或不重;高于200毫升,出现症状比较多,或比较重。
所以,该不该喝牛奶?一是应该看体质,包括中医说的寒性、热性,还是中性体质,也应该包括西医讲的是否属乳糖不耐受体质。另外,最好还参考一下喝的量。
把喝牛奶问题外延一下,适不适合吃水果其实也有类似的争议。
在中医看来,大部分水果性质是寒凉的,但从营养学角度,大多数水果也营养丰富。那应该怎么看待呢?
还是应该理性分析,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它是基于事实的观点,即“完整的大象”,还是基于观点的事实,即“大象的部分”?
兼听则明,这是所大家熟知的道理。
所以,对于学术问题的判断,除非绝对有把握掌握全部事实,最好不要用全称否定或肯定,比较稳妥的表达是加上比例或概率之类的词语来作修正。
比如: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多半也会渐减,所以,他们适合喝牛奶的比例也会渐减。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标题党的文章,或者会听到某一个观点称:是我亲戚说的,我朋友说的,有人说的,大家说的。这时,你就应该思考一下,这类说法经过多少事实检验?它的视角有几个?你要全然接受吗?
对事实与观点的思考和检验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