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各个脏器都依靠脾胃气血的滋养,脾胃受伤,身体就会百病由生。夏天是脾胃最为脆弱的时候,此时养护脾胃,常吃三款药膳,多做一个动作。
暑天养脾胃三药膳
红糖姜水
红糖100克,姜20克。将姜洗净,切片状;煮一锅开水,放入姜片和红糖,煮30分钟即可。
民间素来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夏天吃姜生发阳气,祛湿助阳。
三豆汤
将绿豆、赤小豆、黑豆洗净,用冷水泡半个小时;三豆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小火焖煮;大概四十分钟左右后,豆香溢出,豆质变软后,加入适量的红糖即可。
三豆汤有解毒败火、清凉解火之效,是暑天最佳食谱之一。
山药排骨汤
取山药300克、排骨350克,葱花少许。将所有食材洗净,排骨开水泡洗后祛除腥味及血丝;放适量的水在锅内焖煮排骨,待水开后,放入切好的山药;焖煮大概20分钟后,汤色变白,加入适量的盐和葱花即可。
夏天炎热湿气重,人们容易伤阴耗气,山药排骨是极好的滋阴食材,并带有补钙之效。
一个动作,护好脾胃
摩腹是很好的保养脾胃之法,操作时采取坐或卧式,闭目内视腹部,自然呼吸。双手叠掌置脐下腹部,以脐为中心,两手绕脐转圈,由小至大。
男子先按顺时针方向作螺旋式摩转36圈,再逆时针摩转36圈,最小一圈,叠掌回至原处。女子则先逆时针摩转36圈,再顺时针摩转36圈。全过程约需6~10分钟。摩腹毕,可起身散步片刻。
摩腹养生亦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南北朝齐梁时期,达摩撰写的《易筋经》中记有摩腹三法,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隋代设有按摩博士,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了摩腹方法:“两手相摩令热,然后摩腹,以令气下”,“若摩脐上下并气海,不限次数,以多为佳。”
唐代时,按摩术发展为独立一科,《唐六典》记载,按摩可除“风、寒、暑、湿、饥、饱、劳、逸之疾。”并指出:“凡人肢节脏腑积而疾生,宜导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他在《千金要方》中说:“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明代高濂著的《遵生笺》中说:“食后徐徐行百步,两手摩胁及腹肚。”
清代方开所传《延年九转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摩腹的方法。深谙养生之道的南宋诗人陆游,常年坚持按摩腹部,以亲身经验写下动人的诗句:“解衣摩腹西窗下,莫怪人嘲作饭囊”;“解衣许我闲摩腹,又作幽窗梦一回”,“摩挲便腹一欣然”;“摇齿徐自定,发脱却重生,意适簪花舞,身轻舍杖行。”摩腹养生使他受益匪浅,享以85岁高寿。
摩腹何以能却病延年?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寿夭与五脏六腑盛衰有着密切关系。《内经·灵枢·天年》篇说:“五脏坚固,血脉调和,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长,故能长久。”中医极重视五脏,尤其是将脾胃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有“食谷者昌”,“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之名言。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肚脐下方至耻骨联合上方的区间为丹田,是调控经络气血运行的中心部位,其中的“关元”、“气海”两穴位为保健要穴,摩腹则能通和上下,去旧生新,调理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外除诸邪内安五脏,促进阴平阳秘,使之恢复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从而起到却病强身延年之功效。
摩腹法在力度上一定要轻柔,力道太大揉痛肚子,可能事与愿违。